電鍍前螺紋尺寸的確定
- 2018-11-26 10:33:00
- 陸啟蒙 原創
- 19216
目前,在機械產品上應用螺紋件的防護覆蓋處理已有很大發展,但就應用的廣度和數量而言并不理想,特別是汽車行業,仍以電鍍(鋅)為主。
當螺紋件(螺栓、螺母)規定螺紋精度較高(6級或以上)時,鍍層尺寸對鍍后螺紋的配合性質會產生明顯的影響,此時,在螺紋件電鍍之前的螺紋預留容納鍍層的合適間隙以保證鍍后螺紋配合的可旋合性能,就十分必要了。
本文介紹、分析了有關問題和一些基本的解決方法,其基本概念和方法對其他涂覆層涂覆前螺紋尺寸的確定也有參考價值。
標準螺紋配合的基本狀況
在現代工業應用最廣的是普通螺紋,我國普通螺紋國家標準(源于ISO標準)規定了多種精度和多種不同配合。而作為緊固件使用的螺栓、螺母、螺釘等螺紋件,最常用的或基本的精度為6級,最基本的配合采用6H/6g(見圖1)。
圖1 6H/6g 螺紋配合示意
這種選擇,可以理解為“最大程度地簡化”。從全球實踐看,是可行的,也是合理的。這種配合,對不作鍍覆處理的產品,也可直接使用。
以標準配合螺紋作為鍍覆前尺寸
1.薄鍍層——鍍覆與否均采用同一配合
當產品僅需要做出足夠薄的鍍覆層時,則利用6H/6g配合已有的間隙(即標準所稱基本偏差)予以適當的鍍覆,鍍后的螺紋配合功能,或者說互換性或可旋合性,是可以得到保證的,前提是鍍覆層厚度需控制在預定的范圍內。
這是緊固件國家標準、ISO標準以及很多國外標準一致采取的處理辦法。
圖2 6H/6g 配合鍍后公差位置示意
以M10 6H/6g為例,其基本偏差(即中徑處最小間隙)為32μm,而理論的最小可容鍍覆層厚度則為8μm(對于長度小于或等于5倍直徑的短規格)或6μm(對于長規格)(見GB/T 5267表4 )。
值得注意的是,相對于螺紋公稱中徑(作為公差計算的零起點)而言,理論上6H級內螺紋是沒有預留間隙的,但內螺紋件(螺母)同樣需要進行鍍覆。
實際上,由于電鍍工藝本身的特性,內螺紋件鍍覆時在螺紋上可獲得的鍍層厚度,遠小于其外表面可獲得厚度,加之內螺紋件螺紋公差帶實際分布的特性(大多集中于公差帶中上部),厚度足夠薄的鍍覆后的內螺紋件,其公差帶仍處于6H標準公差帶的概率極高,猶如已預留間隙一樣。
這是內螺紋緊固件產品,在薄電鍍層條件下的一種特別的、經實踐證實有效的處理方式。在GB/T 5267中,對此已有明確闡述(見GB/T 5267之5.1.2)。
這些規定的要點是:1. 6H級螺紋可以作為較薄鍍層的鍍前尺寸,鍍后仍應以6H級通端量規檢驗合格;反之,如果6H級通端量規驗收合格,即使批平均厚度大于最大批平均厚度也是可以允許的。外螺紋件則需利用標準配合給出的間隙(基本偏差)以容納鍍覆層(6H/6g配合鍍后公差位置示意見圖2)。
2. 較厚鍍層——采用標準配合如果產品的鍍覆層要求較厚(使用環境較為惡劣),那么,在螺紋標準的范圍內,還可以選擇其他配合種類(如6H/6f,6H/6e,6G/6e),以滿足不同鍍覆層厚度的需要(6H/6g,6H/6f,6H/6e配合的外螺紋可容納的理論鍍覆層示意見圖3)。
圖3 不同配合種類可容鍍層示意
常用規格可容鍍層厚度見表1(GB/T 5267 表5的摘錄)。
表1 常用規格可容鍍層厚度
在采用標準配合時,可以發現,上述表1所指的最大鍍層厚度,實際上是指標準中(GB/T 5267表1)的鍍層厚度(即公稱鍍層厚度),也是最小局部鍍層厚度,也就是在考慮和計算鍍層與螺紋間隙的關系時,標準(GB/T 5267表1)采用的是最小局部鍍層厚度,并未按理論關系采用螺紋側面上的最大鍍層厚度,這似乎令人有些費解。
對此,需要從電鍍技術本身的特性和目前鍍層檢測技術的局限性來理解,由于電鍍層厚度分布的不均勻性,無論標準中的最小鍍層厚度或批平均厚度,都不是附著在螺紋側面上的、直接影響螺紋配合狀態的鍍層厚度。
目前經濟可行、能確切檢測的鍍層厚度,其實僅有局部鍍層厚度,其檢測位置都只能在非螺紋部較寬敞的表面,而最小則是作為保證產品獲得必要防蝕性的條件。
也就是說,這種被檢測出的厚度,與螺紋側面上的鍍層厚度(我們可稱其為覆蓋于螺紋上的有效厚度),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二者之間只是存在一種難以確切計量的、大致的相關關系。標準采用的這種辦法,可以理解為主要是以“理論+實踐”確立的相關關系。
至于批平均厚度,則只是鍍層總量的平均水平,并不具體體現在某個表面上,是一種近乎虛擬的數值,更難以作為計算配合關系的依據。這樣,就可以明白,標準給出的基本偏差與最大鍍層厚度之間的關系,只是一種大致的或近似的關系,而不是一種確切的數學關系。
基于這種不確切的關系,為了保證鍍后的可旋合性,標準特別規定了“鍍后內、外螺紋分別用6H/6h級螺紋通端量規進行檢查”作為最終裁決依據,以彌補這個漏洞。
為了減少生產中質量控制(線材尺寸、螺胚尺寸、量規等)的復雜性,選用標準螺紋配合作鍍覆前尺寸,無疑是一種合適、方便的選擇。
3.標準螺紋配合作為鍍覆前尺寸的具體選擇
在產品設計及標準中,對于螺紋精度及配合的確定,有兩種不同方式:一是規定成品(即鍍后)精度及鍍層厚度;另一種是規定鍍前精度及鍍層厚度。
對于前者,鍍前精度、配合需由制造商選擇;對于后者,鍍前精度、配合由設計者(或標準)選定。
表1(GB/T 5267 表5)給出了在一定螺紋規格、精度及配合種類條件下,可供選擇的可容鍍層的厚度。而實際應用中,往往是在已定螺紋規格、已定鍍層厚度條件下來選擇鍍前螺紋配合種類的。即對于同一類產品(如某種或若干種類似的螺栓),為了保證同等的耐蝕性,也為了生產管理的需要,希望選擇盡可能單一厚度的鍍層。同時會選擇盡可能少(或單一)的鍍前螺紋配合種類。
在這個前提下,顯然只好按該配合中最小可容鍍層來反選螺紋配合種類了。以表1所列規格為例,6f可容最大鍍層厚度在8—12μm之間,若產品耐蝕需要鍍層厚度為8μm,那么無疑可選用6f級配合,對于其他大部分可容納更厚鍍層的尺寸規格,也統統僅鍍8μm。若所需鍍層為10μm,即須選用6e級配合。
顯然,對于大部分尺寸規格而言,會存在一個間隙過大的問題。反之,如果需要鍍層10μm的仍選用6f級,對大部尺寸規格是合適的,而對部分長規格可能間隙不足。這是按照標準推薦數據在紙面演算而得出的結論。
不過,如果注意到標準給出的最大鍍層厚度與基本偏差間的關系,基本還是以“基本偏差應大于4倍螺紋側面上的鍍層厚度”這一理論性關系為基礎的,只不過標準是采用可以(在產品可測表面上)測量的鍍層厚度來替代螺紋側面上的鍍層厚度的。
而實際上,螺紋上得到的鍍層有效厚度會比標準(GB/T 5267 表1)所稱的鍍層厚度(即最小局部厚度)更薄更不均勻,且其關系也并不十分確定。
因此有理由認為,表1(GB/T 5267 表5)給出的選用規范是可以據實際情況適當靈活運用的。比如,10μm鍍層選用6f級,對其中螺紋直徑為M6—M12的長規格部分是否會存在間隙不足的問題,就不必絕對化地看待。而且所謂長規格中偏短與偏長的規格,其鍍后狀態也不會相同。
無論如何,最終還須按“鍍后以6h通端量規合格”作為最終裁決。即應以通過實踐驗證作為選擇的最終依據。在我國汽車行業已應用多年的《汽車標準件手冊》,正是按這種方式處理的。即鍍前6f,鍍層8μm,對部分長規格,并未另選配合,就是超越規范的。
總之,為了簡化鍍前螺紋配合及鍍層厚度的種類,對標準推薦的選擇規范必要時可適當變通,并最終通過實際驗證加以確定。
4.以標準螺紋配合作為鍍覆前尺寸的局限性
不難看出,采用標準螺紋精度作為鍍前尺寸,存在一定局限性。
其主要表現為:
1) 在鍍覆層厚度有特別要求的情況下不合適。如要求9μm、13μm、22μm等,若按標準給出的鍍層厚度則不能滿足需要。
2) 鍍層厚度超過標準規范時,如大于30μm,標準配合將難以適應。為此將不得不采用非標準的鍍前尺寸。
5.非標準鍍前螺紋尺寸的確定
GB/T 5267標準附錄E,給出了一種非標準鍍前螺紋的確定方法,其要點是:給出了鍍層厚度對應的總間隙,以此為依據,確定非標準螺紋的基本偏差,再確定螺紋公差(平移螺紋公差帶或壓縮螺紋公差),其基本依據是所推薦的總間隙。
從附錄的表中可以看出,這一推薦數值是以“總間隙應大于4倍鍍層厚度”這一理論為主要依據的,同時納入了源于“電鍍層分布不勻”這一因素的經驗修正值,而略微放大了總間隙數值。
但是,如前所述,鍍層厚度并不等于螺紋側面上的有效鍍層厚度,它與螺紋預留間隙之間的關系只是大致的相關關系而已,因此,按此確定的鍍前尺寸,同采用標準配合一樣,并不能作為最終決定,仍需以實際驗證來確認和修正。
至于確定公差帶(平移或壓縮),只是一個經濟性與管理的問題,基本不涉及電鍍后的螺紋可符合性,企業可根據各自的情況確定。
無論是選用標準配合或確定新的非標準配合,為了既保證產品的抗蝕性能又希望產品螺紋部強度的犧牲達最小,顯然應遵循“既可以容納所需鍍層,但又不希望間隙過大”的原則。
這里介紹另一種確定非標準鍍前螺紋尺寸的方法,其本質是“以鍍層在螺紋上的實際覆蓋狀況為依據,預留螺紋間隙應大于4倍有效鍍層厚度”。
其具體做法是:
1)對代表性產品(如多種集中度較高的直徑、長度),鍍覆應達到最小鍍層厚度,即按照標準規定部位檢驗最小局部厚度并符合要求。
2)抽樣檢測螺紋側面的有效厚度。用中徑測量工具(螺紋千分尺或指針式螺紋中徑表)檢測鍍后及退去鍍層后同一產品、同一部位的螺紋中徑尺寸,二者的尺寸差即為應預留的最小間隙,其1/4即為測得的有效鍍層厚度。
3)準確性取決于抽樣的代表性、檢測準確性以及足夠的抽樣數等。
4)運用數理統計方法,對實測數據綜合統計分析,從樣本數據推斷母體數據,判定有效鍍層厚度,從而初步確定新的基本偏差。
5)按照標準鍍后符合h級通端量規的要求,進行必要批次、數量的實際驗證,以最終確定新的基本偏差。這一方法,在現行螺紋標準量規尚未廣泛供應時期,曾被某專業緊固件企業長期采用并取得良好效果。
結 語
1. 現行標準給出的選擇規范,由于鍍層厚度與螺紋上的有效鍍層厚度之間對應關系的模糊性,因而不宜將其作為不可逾越或不可修正的規范。
2. 標準給出的“鍍后以h 級通端量規檢測”的終判原則,為接近既保證產品的抗蝕性能又希望產品強度的犧牲達最小的目標,以及運用規范做出必要的調整或修正提供了依據。無論采用標準配合或非標準配合作為鍍前尺寸,這個原則都具有重要意義。
3. 如果能建立鍍層厚度與螺紋上的有效鍍層厚度之間的更為準確的對應關系,這對更合理地選擇鍍前標準配合或確定非標準配合將產生重要影響。
基于現代測試技術的發展,對螺紋上的有效鍍層厚度以及鍍層厚度(即標準所指檢測表面)進行足夠數量的準確測試以進一步了解二者間的關系,就技術而論,應無不可克服的困難。
4. 雖本文論述的是電鍍條件下的情況,但其基本概念和方法對其他涂覆層涂覆前螺紋尺寸的確定也有一定參考價值。
- [焊接技術] 汽車用鋁合金板面臨哪些問題? 2020-11-02
- [焊接技術] 鋁點焊在新能源全鋁車身上的應用 2020-10-26
- [焊接技術] 汽車頂蓋機器人螺柱焊的故障分析及改進 2020-10-09
- [焊接技術] 正確選用螺柱焊機 確保車身焊接質量 2018-11-24
- [焊接百科] 螺柱焊在車身焊接工藝中的應用研究 2018-11-24
- [行業資訊] 淺析中國焊接技術的現狀與發展 2018-11-13
- GBT 19867.4-2008 激光焊接工藝規程.pdf 2019-12-25
- GBT 2652-2008 焊縫及熔敷金屬拉伸試驗方法.pdf 2019-12-25
- GBT 16672-1996 焊縫-工作位置-傾角和轉角的定義.pdf 2019-12-25
- GBT 16745-1997 金屬覆蓋層產品釬焊性的標準試驗方法.pdf 2019-12-25
- GBT 17853-1999 不銹鋼藥芯焊絲.pdf 2019-12-25
- GBT 15169-1994 鋼熔化焊手焊工資格考核方法.pdf 2019-12-25
- GBT 15579.5-2005 弧焊設備安全要求 第5部分 送絲裝置.pdf 2019-12-25
- GBT 15579.7-2005 弧焊設備安全要求第7部分:焊炬(槍).pdf 2019-12-23
聯系人: | 韓玉琦 |
---|---|
電話: | 0755-26013200/26013464 |
傳真: | 0755-26013188 |
Email: | saw@sawchina.cn |
QQ: | 2280915288 |
微信: | 18682260315 |
旺旺: | szhbkj |
地址: | 東莞市鳳崗鎮東深路鳳崗段206號天安深創谷W2棟誠信大廈21樓 |